無錫太湖國際博覽中心
2025年9月12-9月14日
距離展會還有天::
工業4.0領域:工業升級是個歷史性投資機會
2015/10/13 8:06:12 點擊:3563
說“工業4.0”,其實是一個標題黨。我們更愿意講述的是更廣泛意義上的“工業升級”。在過去的一年半中,工業升級始終是明勢資本投資團隊默默關注和深耕的一個投資領域。與各個耀眼的“風口”相比,這個領域似乎很少受到創業者、創業媒體以及早期投資機構的關注與追捧。但作為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國家,中國擁有著大國當中最高的制造業比例,制造業對于中國有著尤其特殊的意義與深遠影響。而當前中國制造業正處于大范圍轉型的歷史進程中,這個階段所迸發出來的機遇與挑戰是前所未有的。
我們希望通過這兩篇系列文章,系統性的闡述明勢資本在工業升級領域的思考與投資策略。也與大家分享我們在這個領域積累的一些投資經驗。
目前中國的制造業現狀究竟如何?一方面,我們可能在很多地方都了解到國內嚴峻的經濟形勢、制造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但同時,我們也聽到越來越多的人在談論“工業4.0”、“中國制造2025”、“無人工廠”、“機器換人”的概念。這兩方面都是關于中國制造業現狀的重要事實,而隱藏在這兩個事實背后的統一邏輯,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中國制造業危中有機,目前中國的制造業迫切需要轉型,但轉型中存在著巨大的變革機會。而這也正是我們密切關注工業升級領域投資機會的重要原因。具體來講,目前中國制造業的問題與機會可以概括成以下三點:我國制造業內外部均面臨諸多挑戰、行業革命的機會來臨、中國公司有彎道超車的可能。
先說內外部環境。一個大的判斷是:在行業蓬勃發展、供不應求時,工廠往往會更關注產能的擴張和銷售渠道的拓展;而在行情不佳、供大于求時,工廠往往會更關心企業內部效率的提升與成本控制。
目前中國的經濟正處于行業普遍產能過剩、制造業萎縮的”寒冬“時期。在這個時期,不少效率低下、產能落后的企業會被淘汰出局,無法挺過這個冬天;而生存下來的公司,則會更多地把提高自身生產效率作為首要考慮的目標。在企業提高自身生產效率的過程中,勞動力、資源與客戶需求,是考驗企業自我調整能力、推動工業升級的最重要的三個方面。
勞動力:中國在2011-2012年間首次出現了勞動力總量的下降,并以此為拐點,持續下降。更令人擔憂的是,由于國家政策的原因,這一趨勢很可能是不可逆轉、且逐漸加劇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口紅利的消失。與之相對應的是,藍領工人的平均工資在不斷上漲,而而隨著越來越多80后,90后的勞動者涌入勞動力市場,他們越來越不愿意從事重復、單調、高危的工作。這些都會在很大程度上考驗企業對于勞動力的管理能力,而自動化成為了一個顯而易見的選擇。
資源:在勞動力逐年銳減的同時,企業還面臨著資源與環境帶來的更高要求。如何提升資源利用效率、達到更高的環境保護標準?這也要求企業對生產過程進行不斷的改進和優化。
客戶需求:另一個重大變化來源于客戶對于產品需求的變化。以往一個型號的產品可以生產5-10年,但現在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少見了,產品的需求走向多樣化、細分化。工場的生產也逐漸從大批量、標準化,走向小批量、多品類。
如上所述,這三方面的變化,既是對現有生產過程的巨大挑戰,同時也推動著企業的自我升級與革新,逐步實現更高程度的自動化,更友好的生產過程以及更柔性的生產線。
再看整個行業的進化過程。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公認的有三次工業革命,分別發生于18世紀末、19世紀末以及20世紀的后半段,它們分別使人類進入了機械時代、電氣時代和信息時代。每一次工業革命的背后,都是人類通過科學技術的進步,實現了生產率的大幅度提升。而關于第四次工業革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工業4.0”,各個國家有著不同的論斷。但究其核心,可以概括為工業的自動化和智能化。
簡單來說,我們也可以認為這是移動互聯網向工業領域的深度進化。回顧過去幾年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發現一條貫穿始終的主線:互聯網正由淺入深地滲透進產業的生產和交易的各個環節。從最早信息層面的連接(產業之外),到產品的購買和銷售(第三產業)、O2O等服務的對接(第三產業),再到企業服務軟件對企業效率的提升(第二產業)、B2B等交易形式對企業供應鏈的深度優化(第一、二產業),我們都可以看到這個滲透過程。如果我們順著這個思路向前再進一步,可以發現移動互聯網下一個滲透的目標很可能是:直接介入企業產品的生產、決策過程,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與決策能力。
推動這一進程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網絡化設備數不斷提升。根據IHS的預測,到2020年,全球網絡設備接入數將達到800億,其中工業設備占比會達到60%。工業設備的網絡化使得生產過程可以被全面的監測和模擬。通過總的控制臺,將能夠實現生產的動態規劃和調整,不停工即可實時改變生產參數和生產條件。同時,對于大數據分析和處理能力的提高,將能夠更準確的分析市場動態、預測用戶需求,為生產提供指導。
上文已經提到,前三次工業革命大大提升了人類的生產效率,但中國在這三次工業革命中基本處于旁觀者的角色。受制于內外戰亂,中國并未能第一時間享受工業革命的成果,在工業化進程上大大落后于西方國家。而現在的中國正處于高速發展的和平時期,面對悄然降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這一次中國企業是否能夠抓住機遇站上主戰場,甚至彎道超車?我們的觀點是:有機會,而且機會巨大。
從市場規模來看,中國雖然已經是全球最大的自動化升級市場,但其增長潛力依然非常大。(從機器人和工人的比例來看,中國大大低于主要發達國家,甚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同時,完善的產業鏈和基礎設施、大量的技術人才儲備也為中國企業的自動化升級供了良好的發展土壤。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在特定的行業中,發達國家同樣缺乏行業自動化經驗。在20世紀中期到后期,美國等當時的制造業大國同樣面臨著勞動力供應緊縮、成本上升的問題。當時的解決方案是通過產業向中國等地轉移來完成產業改造;而如今,當中國面臨類似的問題,卻并沒有發生產業向第三世界國家的大規模轉移。這主要是因為綜合來看中國的基礎設施、支持體系和成熟的產業鏈條使得中國相比其他第三世界國家,仍然具有較大的競爭優勢。同時,自動化改造成本的降低、投資回收周期的縮短,也使得中國公司更愿意進行“產業升級”而非“產業轉移”。這就誕生出很多全新的行業機會,中國的創業公司如果能夠憑借對國內的市場、客戶更深刻的了解,提供更好的服務和執行力,就有很大機會在同一起跑線上,超越歐美已然龐大的競爭對手。
同時,從資本市場的認可度來說,工業升級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投資領域。事實上,”工業4.0“這個概念反映到資本市場上,是先從二級市場開始的;從2014年開始,二級市場對于機器人和工業4.0概念的股票一直比較認可,相關的概念公司股價也一路走高;
與此同時,一級市場的工業自動化項目的投資主體也多為上市公司,這意味著市場對于優秀的工業自動化投資標的的認可度非常高。這對于這個領域的創業者而言一定是個好消息,對于我們這樣的早期投資機構而言,也意味著我們有足夠大的空間去和優秀的創業者們攜手前行。
綜合以上三大方面的原因,我們說,“工業升級”將是一個歷史性的投資機會,我們也愿意和這個領域的優秀創業者一起,將“中國制造”升級為“中國智造”,在這一次的產業革命中打造屬于中國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
在工業升級領域,明勢資本是布局最早和最全的早期投資機構之一。
過去的一年中,我們在工業升級領域挖掘了一批優秀的創業公司,并對其中的一些完成了投資。我們認為,制造業的很多行業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可能會發生巨大的轉型和變化。那些能夠利用技術手段推動行業轉型和升級進程的公司,則會在轉型中獲得巨大的成長機會。
基于我們對于工業升級領域的觀察以及投資實踐,我們認為,在這個領域想要取得成功的公司,有兩個核心的要素是不可或缺的:一個是技術基礎,一個是市場理念。
自動化并不是一個新鮮的行業。在每個獨立的細分行業中,都存在著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自動化設備廠商,很多經過簡單的轉型后,也能夠承擔基本的自動化改造任務。但真正具有核心技術能力的公司是缺乏的。大部分公司解決的還是簡單的問題,采用的方法還是國外現成的方案,缺乏對應用場景的深刻理解;相比之下,擁有完整技術能力的公司,在這個方面就會擁有極大優勢。
以工業機器人為例,國外的先進品牌已經提供了相當全面的動作接口,應對一般的應用場景,只需要調用特定的接口即可。而國內的很多自動化廠商,對于這些函數尚且無法完全認識、有效利用,更不用說面對復雜應用場景時能提出創新性的解決方案了。
在有技術基礎的同時,我們還希望公司的創始人和管理團隊對于市場有著超越常人的敏銳感知。在這樣一個全新的領域當中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很多時候甚至連終端公司本身都未必能準確的了解自己的需求。這時就需要執行公司對該行業有深刻的理解,真正為客戶解決實際問題、產生實際的價值。
以上兩個方面是對于項目的基本考核,在此之外,在具體行業和切入點的選擇上早期機構應該如何做抉擇?
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德國、美國還是中國,在制定相關政策過程中,都將工業升級確定為一個長期的、持續的發展目標,至少有著10-20年的培育和發展周期。對于早期投資而言,這個時間似乎過于遙遠。但如果站在工廠和企業主的角度來看,我們就會發現這個過程本來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會有一個進化路徑。
對于工廠的決策者而言,他們更關心的往往是短期的價值。因此,實施時間短、門檻低、見效快、回報周期短的項目和產品可以在短期內迅速的獲得認可。比如說,針對單個產品、單個工作流程、單個行業切入的自動化項目,在試用后能夠快速推向市場,并快速走向復制。而更長遠的目標和更長期的價值實現,往往需要在企業嘗到甜頭之后,才能逐漸得到推進。因而在大的投資邏輯上,我們也愿意遵循這個行業的進化路徑去有步驟地安排投資。
對于具體的投資項目,明勢資本的邏輯可以概括為:以工業機器人為核心,全產業鏈布局。
在我們的設想中,未來一個標準的“智慧工廠”,應該具有如上圖所示的五個層級。這可以說是在工業4.0理論指導下的一個長遠而綜合的目標。在這個層級中,底部的層級更偏重于執行,而頂部的層級則更偏重于決策,中間層級則負責各項事務的銜接、通訊和管理。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每個層級都蘊含著巨大的價值,都有可能在其中成長出很大體量的公司。從時效性的角度來講,底部的層級因為直接接觸到生產過程,直接改善生產流程與生產環境,因此可能更符合我們上文所講的“時間短、見效快”的概念,從而最先得到廣泛的應用與快速發展。
按照”以機器人為核心,全產業鏈布局“的投資邏輯,明勢資本在產業鏈的各個階段均有所布局。
本體設備指的是自動化設備的生產方,提供滿足特定要求的標準化設備。在行業的自動化過程中,應用最普遍、最廣泛適用的本體設備就是工業機器人。在這個領域,我們投資了國內領先的機器人生產商李群自動化。李群自動化自主研發了性能優異的機器人,并成功取得了多個世界領先客戶的認可。我們認為,一個成功的本體設備生產商,除了具有強大的技術研發能力,同時還需要有能力整合上游的供應鏈和下游的客戶渠道。
而設備零部件和工業通信部件,關注的是更為基礎的設備單元和功能。對于此類產品,最關鍵的點是要足夠專注和極致。每一個小的細分領域,都存在很大的市場空間,如果能在一個細分領域做到極致,就有機會站穩腳跟,成就一個成功的公司。但與此同時,這樣的市場往往也會和各種大公司的產品交叉重疊,因此選擇一個足夠深入而有潛力的切入點,形成自己在一定范圍內的競爭優勢也至關重要。我們投資的德速機械,就是在巨大的數控機床行業中,專注做一個小的零部件。但這個零部件能夠擊敗臺灣和日本的產品,受到行業內的廣泛接受,就能夠打出一片天地。
集成服務商是直接面向終端客戶,提供自動化的全套服務。雖然工廠作為生產第一線理應對自己的生產流程最熟悉,但國內的工廠很少會有自動化的知識和經驗。因此在面對如何進行自動化改造的選擇時,往往會陷入無所適從,或者會導致重復投入。集成商則協助工廠完成全套自動化體系的搭建,使得工廠管理人員能夠很方便的完成自己的生產調度控制。
有人曾經擔心,集成商是不是“易小富,難大成”?如果集成商只滿足于零散的接單來養活自己、賺賺小錢,那當然無法得到長遠的發展。但我們看到,世界領先的機器人廠商FANUC有接近一半的收入來自于系統集成和全套解決方案——這說明集成服務是有非常大的潛力還沒有得到釋放的。我們投資的橙子自動化,就是非常優秀的系統集成商代表,擁有很強的技術水平和豐富的行業應用經驗。
以上就是明勢資本在工業升級領域的投資邏輯以及投資案例。我們非常有幸能夠在這第四次產業革命的早期與優秀的創業者們一同創造并見證中國制造業的變革。雖然產業的升級一定是一個痛苦和漫長的過程,但我們堅信這個過程所帶來的價值也將是巨大的。我們希望和各位一起,共同探索中國自己的產業發展之路!
我們希望通過這兩篇系列文章,系統性的闡述明勢資本在工業升級領域的思考與投資策略。也與大家分享我們在這個領域積累的一些投資經驗。
目前中國的制造業現狀究竟如何?一方面,我們可能在很多地方都了解到國內嚴峻的經濟形勢、制造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但同時,我們也聽到越來越多的人在談論“工業4.0”、“中國制造2025”、“無人工廠”、“機器換人”的概念。這兩方面都是關于中國制造業現狀的重要事實,而隱藏在這兩個事實背后的統一邏輯,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中國制造業危中有機,目前中國的制造業迫切需要轉型,但轉型中存在著巨大的變革機會。而這也正是我們密切關注工業升級領域投資機會的重要原因。具體來講,目前中國制造業的問題與機會可以概括成以下三點:我國制造業內外部均面臨諸多挑戰、行業革命的機會來臨、中國公司有彎道超車的可能。
先說內外部環境。一個大的判斷是:在行業蓬勃發展、供不應求時,工廠往往會更關注產能的擴張和銷售渠道的拓展;而在行情不佳、供大于求時,工廠往往會更關心企業內部效率的提升與成本控制。
目前中國的經濟正處于行業普遍產能過剩、制造業萎縮的”寒冬“時期。在這個時期,不少效率低下、產能落后的企業會被淘汰出局,無法挺過這個冬天;而生存下來的公司,則會更多地把提高自身生產效率作為首要考慮的目標。在企業提高自身生產效率的過程中,勞動力、資源與客戶需求,是考驗企業自我調整能力、推動工業升級的最重要的三個方面。
勞動力:中國在2011-2012年間首次出現了勞動力總量的下降,并以此為拐點,持續下降。更令人擔憂的是,由于國家政策的原因,這一趨勢很可能是不可逆轉、且逐漸加劇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口紅利的消失。與之相對應的是,藍領工人的平均工資在不斷上漲,而而隨著越來越多80后,90后的勞動者涌入勞動力市場,他們越來越不愿意從事重復、單調、高危的工作。這些都會在很大程度上考驗企業對于勞動力的管理能力,而自動化成為了一個顯而易見的選擇。
資源:在勞動力逐年銳減的同時,企業還面臨著資源與環境帶來的更高要求。如何提升資源利用效率、達到更高的環境保護標準?這也要求企業對生產過程進行不斷的改進和優化。
客戶需求:另一個重大變化來源于客戶對于產品需求的變化。以往一個型號的產品可以生產5-10年,但現在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少見了,產品的需求走向多樣化、細分化。工場的生產也逐漸從大批量、標準化,走向小批量、多品類。
如上所述,這三方面的變化,既是對現有生產過程的巨大挑戰,同時也推動著企業的自我升級與革新,逐步實現更高程度的自動化,更友好的生產過程以及更柔性的生產線。
再看整個行業的進化過程。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公認的有三次工業革命,分別發生于18世紀末、19世紀末以及20世紀的后半段,它們分別使人類進入了機械時代、電氣時代和信息時代。每一次工業革命的背后,都是人類通過科學技術的進步,實現了生產率的大幅度提升。而關于第四次工業革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工業4.0”,各個國家有著不同的論斷。但究其核心,可以概括為工業的自動化和智能化。
簡單來說,我們也可以認為這是移動互聯網向工業領域的深度進化。回顧過去幾年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發現一條貫穿始終的主線:互聯網正由淺入深地滲透進產業的生產和交易的各個環節。從最早信息層面的連接(產業之外),到產品的購買和銷售(第三產業)、O2O等服務的對接(第三產業),再到企業服務軟件對企業效率的提升(第二產業)、B2B等交易形式對企業供應鏈的深度優化(第一、二產業),我們都可以看到這個滲透過程。如果我們順著這個思路向前再進一步,可以發現移動互聯網下一個滲透的目標很可能是:直接介入企業產品的生產、決策過程,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與決策能力。
推動這一進程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網絡化設備數不斷提升。根據IHS的預測,到2020年,全球網絡設備接入數將達到800億,其中工業設備占比會達到60%。工業設備的網絡化使得生產過程可以被全面的監測和模擬。通過總的控制臺,將能夠實現生產的動態規劃和調整,不停工即可實時改變生產參數和生產條件。同時,對于大數據分析和處理能力的提高,將能夠更準確的分析市場動態、預測用戶需求,為生產提供指導。
上文已經提到,前三次工業革命大大提升了人類的生產效率,但中國在這三次工業革命中基本處于旁觀者的角色。受制于內外戰亂,中國并未能第一時間享受工業革命的成果,在工業化進程上大大落后于西方國家。而現在的中國正處于高速發展的和平時期,面對悄然降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這一次中國企業是否能夠抓住機遇站上主戰場,甚至彎道超車?我們的觀點是:有機會,而且機會巨大。
從市場規模來看,中國雖然已經是全球最大的自動化升級市場,但其增長潛力依然非常大。(從機器人和工人的比例來看,中國大大低于主要發達國家,甚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同時,完善的產業鏈和基礎設施、大量的技術人才儲備也為中國企業的自動化升級供了良好的發展土壤。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在特定的行業中,發達國家同樣缺乏行業自動化經驗。在20世紀中期到后期,美國等當時的制造業大國同樣面臨著勞動力供應緊縮、成本上升的問題。當時的解決方案是通過產業向中國等地轉移來完成產業改造;而如今,當中國面臨類似的問題,卻并沒有發生產業向第三世界國家的大規模轉移。這主要是因為綜合來看中國的基礎設施、支持體系和成熟的產業鏈條使得中國相比其他第三世界國家,仍然具有較大的競爭優勢。同時,自動化改造成本的降低、投資回收周期的縮短,也使得中國公司更愿意進行“產業升級”而非“產業轉移”。這就誕生出很多全新的行業機會,中國的創業公司如果能夠憑借對國內的市場、客戶更深刻的了解,提供更好的服務和執行力,就有很大機會在同一起跑線上,超越歐美已然龐大的競爭對手。
同時,從資本市場的認可度來說,工業升級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投資領域。事實上,”工業4.0“這個概念反映到資本市場上,是先從二級市場開始的;從2014年開始,二級市場對于機器人和工業4.0概念的股票一直比較認可,相關的概念公司股價也一路走高;
與此同時,一級市場的工業自動化項目的投資主體也多為上市公司,這意味著市場對于優秀的工業自動化投資標的的認可度非常高。這對于這個領域的創業者而言一定是個好消息,對于我們這樣的早期投資機構而言,也意味著我們有足夠大的空間去和優秀的創業者們攜手前行。
綜合以上三大方面的原因,我們說,“工業升級”將是一個歷史性的投資機會,我們也愿意和這個領域的優秀創業者一起,將“中國制造”升級為“中國智造”,在這一次的產業革命中打造屬于中國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
在工業升級領域,明勢資本是布局最早和最全的早期投資機構之一。
過去的一年中,我們在工業升級領域挖掘了一批優秀的創業公司,并對其中的一些完成了投資。我們認為,制造業的很多行業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可能會發生巨大的轉型和變化。那些能夠利用技術手段推動行業轉型和升級進程的公司,則會在轉型中獲得巨大的成長機會。
基于我們對于工業升級領域的觀察以及投資實踐,我們認為,在這個領域想要取得成功的公司,有兩個核心的要素是不可或缺的:一個是技術基礎,一個是市場理念。
自動化并不是一個新鮮的行業。在每個獨立的細分行業中,都存在著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自動化設備廠商,很多經過簡單的轉型后,也能夠承擔基本的自動化改造任務。但真正具有核心技術能力的公司是缺乏的。大部分公司解決的還是簡單的問題,采用的方法還是國外現成的方案,缺乏對應用場景的深刻理解;相比之下,擁有完整技術能力的公司,在這個方面就會擁有極大優勢。
以工業機器人為例,國外的先進品牌已經提供了相當全面的動作接口,應對一般的應用場景,只需要調用特定的接口即可。而國內的很多自動化廠商,對于這些函數尚且無法完全認識、有效利用,更不用說面對復雜應用場景時能提出創新性的解決方案了。
在有技術基礎的同時,我們還希望公司的創始人和管理團隊對于市場有著超越常人的敏銳感知。在這樣一個全新的領域當中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很多時候甚至連終端公司本身都未必能準確的了解自己的需求。這時就需要執行公司對該行業有深刻的理解,真正為客戶解決實際問題、產生實際的價值。
以上兩個方面是對于項目的基本考核,在此之外,在具體行業和切入點的選擇上早期機構應該如何做抉擇?
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德國、美國還是中國,在制定相關政策過程中,都將工業升級確定為一個長期的、持續的發展目標,至少有著10-20年的培育和發展周期。對于早期投資而言,這個時間似乎過于遙遠。但如果站在工廠和企業主的角度來看,我們就會發現這個過程本來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會有一個進化路徑。
對于工廠的決策者而言,他們更關心的往往是短期的價值。因此,實施時間短、門檻低、見效快、回報周期短的項目和產品可以在短期內迅速的獲得認可。比如說,針對單個產品、單個工作流程、單個行業切入的自動化項目,在試用后能夠快速推向市場,并快速走向復制。而更長遠的目標和更長期的價值實現,往往需要在企業嘗到甜頭之后,才能逐漸得到推進。因而在大的投資邏輯上,我們也愿意遵循這個行業的進化路徑去有步驟地安排投資。
對于具體的投資項目,明勢資本的邏輯可以概括為:以工業機器人為核心,全產業鏈布局。
在我們的設想中,未來一個標準的“智慧工廠”,應該具有如上圖所示的五個層級。這可以說是在工業4.0理論指導下的一個長遠而綜合的目標。在這個層級中,底部的層級更偏重于執行,而頂部的層級則更偏重于決策,中間層級則負責各項事務的銜接、通訊和管理。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每個層級都蘊含著巨大的價值,都有可能在其中成長出很大體量的公司。從時效性的角度來講,底部的層級因為直接接觸到生產過程,直接改善生產流程與生產環境,因此可能更符合我們上文所講的“時間短、見效快”的概念,從而最先得到廣泛的應用與快速發展。
按照”以機器人為核心,全產業鏈布局“的投資邏輯,明勢資本在產業鏈的各個階段均有所布局。
本體設備指的是自動化設備的生產方,提供滿足特定要求的標準化設備。在行業的自動化過程中,應用最普遍、最廣泛適用的本體設備就是工業機器人。在這個領域,我們投資了國內領先的機器人生產商李群自動化。李群自動化自主研發了性能優異的機器人,并成功取得了多個世界領先客戶的認可。我們認為,一個成功的本體設備生產商,除了具有強大的技術研發能力,同時還需要有能力整合上游的供應鏈和下游的客戶渠道。
而設備零部件和工業通信部件,關注的是更為基礎的設備單元和功能。對于此類產品,最關鍵的點是要足夠專注和極致。每一個小的細分領域,都存在很大的市場空間,如果能在一個細分領域做到極致,就有機會站穩腳跟,成就一個成功的公司。但與此同時,這樣的市場往往也會和各種大公司的產品交叉重疊,因此選擇一個足夠深入而有潛力的切入點,形成自己在一定范圍內的競爭優勢也至關重要。我們投資的德速機械,就是在巨大的數控機床行業中,專注做一個小的零部件。但這個零部件能夠擊敗臺灣和日本的產品,受到行業內的廣泛接受,就能夠打出一片天地。
集成服務商是直接面向終端客戶,提供自動化的全套服務。雖然工廠作為生產第一線理應對自己的生產流程最熟悉,但國內的工廠很少會有自動化的知識和經驗。因此在面對如何進行自動化改造的選擇時,往往會陷入無所適從,或者會導致重復投入。集成商則協助工廠完成全套自動化體系的搭建,使得工廠管理人員能夠很方便的完成自己的生產調度控制。
有人曾經擔心,集成商是不是“易小富,難大成”?如果集成商只滿足于零散的接單來養活自己、賺賺小錢,那當然無法得到長遠的發展。但我們看到,世界領先的機器人廠商FANUC有接近一半的收入來自于系統集成和全套解決方案——這說明集成服務是有非常大的潛力還沒有得到釋放的。我們投資的橙子自動化,就是非常優秀的系統集成商代表,擁有很強的技術水平和豐富的行業應用經驗。
以上就是明勢資本在工業升級領域的投資邏輯以及投資案例。我們非常有幸能夠在這第四次產業革命的早期與優秀的創業者們一同創造并見證中國制造業的變革。雖然產業的升級一定是一個痛苦和漫長的過程,但我們堅信這個過程所帶來的價值也將是巨大的。我們希望和各位一起,共同探索中國自己的產業發展之路!
文章鏈接:中國機床商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