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工業4.0”、工匠精神理念的風起云涌,各地企業紛紛建言獻策為我國裝備制造業的升級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沈陽機床首創平臺型智能機床i5M8
4月11日,在上海開幕的第九屆中國數控機床展覽會上,沈陽機床成了客戶、媒體翹首關注的“明星”。
眾多國內外知名參展企業中,沈陽機床格外搶眼———沈陽機床自主研發、世界首創的平臺型智能機床i5M8正式亮相。所謂平臺型,是指通過不同配置,i5M8可以針對客戶需求“變身”8款不同特征的加工中心,真正突破技術瓶頸,實現“一機控制多機、一機應萬變”。用戶在資金、人工、場地等方面的投入,都將隨著i5M8的問世發生徹底改變。
i5技術2007年開始研發,2013年獲得成功;2014年,基于核心技術誕生了智能產品i5智能機床;2015年,i5智能機床推向市場,當年用戶使用了2600臺。今年一季度,i5系列智能機床新增訂單1.2萬臺。i5M8正式亮相之前,已經有客戶申請預訂。隨著市場份額的迅速擴大,2至3年內,沈陽機床i5云智造平臺有望面向社會開放。屆時,一種高效合理配置、隨需調動資源的智能制造模式、全新生產方式,將呈現在世人面前。
我國已經有五軸聯動數控機床技術
據《科技日報》,一條“中國已經有五軸聯動數控機床技術”的消息著實讓軍事迷們興奮了一把。說起以前的采購歷史,專家們都是一把辛酸淚:五軸聯動等高端數控機床因其對飛機、核潛艇等軍事裝備的關鍵作用,一直被外國禁止向中國軍工企業銷售;即便是采購作為民用,也需承諾終生接受外國廠商的監督和跟蹤。
“近些年,隨著數控機床和基礎制造裝備行業技術的不斷提升,我國的高端數控技術突飛猛進,不僅是五軸聯動,許多其他關鍵技術都已經實現突破。”國家重大專項“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專項(04專項)專家組成員王永(化名)告訴記者。在航空制造裝備領域,自主研制了800MN大型模鍛壓機、120MN鋁合金板張力拉伸機等重型鍛壓設備,填補了國內航空領域大型關鍵件成形裝備技術空白,為我國飛機制造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一批重大專項的科研成果已經應用到生產中。
“上海造”打進汽車發動機生產線
4月12日,由上海機床廠有限公司研發制造的“MK8220/SD雙砂輪架數控切點跟蹤曲軸磨床”順利下線,發運上汽通用汽車有限公司浦東金橋基地生產線投入生產。從此往后,這臺“上海造”曲軸磨床將與“德國造”磨床同臺競技。這也是國內第一臺能夠進入汽車主機廠發動機生產線的磨床。
憑借幾十年的積累,不甘于中低端市場中沉淪,上海機床廠轉而向國際一線磨床對標。2013年,上海機床廠啟動“汽車發動機生產線用數控曲軸磨床、凸輪軸磨床”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為上汽通用發動機曲軸生產線度身打造的MK8220/SD產品就是其重大成果之一。該機床從機械設計、電氣設計、流體系統和關鍵的軟件開發全部由上海機床廠自主研發,整機涵蓋了數控曲軸磨床整機設計制造技術、在線測量裝置與誤差補償技術、高效磨削工藝以及智能化專家庫軟件開發技術等。
這臺磨床是幾代“上機人”的夢想,也切實展現了“上機人”的工匠精神。據悉,整機裝配花了半年,但后續的精度、可靠性等系統調試就用了1年多時間。這臺機床研發過程中,上海機床廠收益很大,完全顛覆了國內機床企業對汽車用機床的概念。從曝光的產品驗收過程看,其無疑給國內機床行業以極大震撼。
發展道路仍任重道遠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成績令人矚目,但國產數控產品尚有不少“短板”需要克服。產品可靠性不高,壽命偏短,控制系統不穩定,服務質量也有待進一步提高……這些都被許多人詬病。
一方面,我國數控機床還主要以中低端產品為主,高端數控機床主要依賴于進口。中國工程院院士柳百成曾經表示,“大而不強”是中國制造業的現實。現在,國內整個機床消費中進口量仍占三分之一左右。高端數控機床在精度和速度上跟國際前沿技術有較大差距,對進口的依賴更大。據相關行業報告顯示,高端數控產品的進口率達80%。
另一方面,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發展嚴重滯后也困擾著整個行業。這些年重大專項的實施推動了行業技術進步,但必須看到,相比主機技術的快速發展,高檔數控系統和配套件的研發和生產還處于一個相對落后的境況。此外,還有不少科研成果停留在高校和研究院所,離真正產業化和應用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機床行業起步晚,發展時間較短,技術相對落后。產業規模雖然位居世界首位,但卻面臨著產業結構不合理、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等多項挑戰。中國機床產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既要加速彌補現實存在的短板,又要在明確產業發展目標和發展重點的指引下,系統地提升產業共性技術水平,大力推進高檔數控機床的發展,實現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
(中國機床商務網提供。)